5卷本《灵铱》第4卷 5卷本《灵铱》第4卷 | Page 216
人物的评价,但这只能由对政治学术有一定基础的“学者们”去
谈论,如同评价某人昆曲唱的如何只能在京昆爱好者之间谈论一
样,评论某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只能是专家学者们的事。
今天我们对最重要的政治历史人物评价争议很大,而面临的
是广大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是中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
经历和重新认知,是中青年人需要符合基本逻辑的人文知识和更
多真实的历史,是青年学子们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世界。
为此,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对政治历史
人物的评价。
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和从空洞概念(意识形态)出发去评价
同一政治历史人物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前者的结果是清晰的,有理有据的;而后者的结果是混乱的,
经不起推敲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极普遍的饥饿
现象,如今六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记忆,大批平民死于饥荒是历史
事实。灾难原因是全国上下的“大折腾”,掀起这场“折腾”运动
的主要政治领导人是要负责的,是应当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得出这样的评价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是具体的“人”因政治
人物掀起运动而受到灾难。
有观点认为这是探索先进社会而付出的“学费”,目的是好
的,这种评说就不是从人本主义出发,而是用空洞的“概念”来
为政治家开脱罪责。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