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Drive | Page 34
召环雉于大荒之外, 安圜堵于函夏之内, 近弭祸乱之阶, 远垂长世之祉. 然时无圣人, 目其口藻,
故不得骋骅騄之迹于千里之途, 编近世之道于三坟之末也. 拘系之徒, 桎梏浅隘之中, 挈瓶训诂
之间, 轻奇贱异, 谓为不急. 或云小道不足观, 或云广博乱人思, 而不识合锱铢可齐重于山陵, 聚
百十可以致数于亿兆, 群色会而衮藻丽, 众音杂而韶濩和也. 或贵爱诗乘浅近之细文, 忽薄深美
富博之子书, 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 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 真伪颠倒, 玉石混淆, 同广乐于桑间,
钧龙章于卉服. 悠悠皆然, 可叹可慨也!
32.3 或曰:“著述虽繁, 适可以骋辞耀藻, 无补救于得失, 未若德行不言之训. 故颜闵为上而游夏乃
次. 四科之格, 学本而行末, 然则缀文固为余事, 而吾子不褒崇其源, 而独贵其流, 可乎? ”抱朴子
答曰:“德行为有事, 优劣易见. 文章微妙, 其体难识. 夫易见者粗也, 难识者精也. 夫唯粗也, 故铨
衡有定焉;夫唯精也, 故品藻难一焉. 吾故舍易见之粗, 而论难识之精, 不亦可乎! ”
32.4 或曰:“德行者本也, 文章者末也. 故四科之序, 文不居上. 然则着纸者, 糟粕之余事;可传者,
祭毕之刍狗. 卑高之格, 是可识矣. 文之体略, 可得闻乎? ”
32.5 抱朴子曰:“荃可以弃而鱼未获, 则不得无荃;文可以废而道未行, 则不得无文. 若夫翰迹韵略
之宏促, 属辞比事之疏密, 源流至到之修短, 蕴藉汲引之深浅. 其悬绝也, 虽天外毫内, 不足以喻
其辽邈;其相倾也, 虽三光熠耀, 不足以方其巨细. 龙渊铅铤, 未足譬其锐钝;鸿羽积金, 未足比其
轻重. 清浊叁差, 所禀有主, 朗昧不同科, 强弱各殊气, 而俗士唯见能染毫画纸者, 便概之一例. 斯
伯牙所以永思锺子, 郢人所以格斤不运也. 盖刻削者比肩, 而班狄擅绝手之称;援琴者至众, 而夔
襄专知音之难. 厩马千驷, 而骐骥有邈群之价;美人万计, 而威施有超世之容. 盖有远过众者也.
32.6 “且夫文章之与德行, 犹十尺之与一丈, 谓之余事, 未之前闻. 夫上天之所以垂象, 唐虞之所
以为称, 大人虎炳, 君子豹蔚, 昌旦定圣谥于一字, 仲尼从周之郁, 莫非文也. 八卦生鹰隼之所被,
六甲出灵龟之所负, 文之所在, 虽贱犹贵, 犬羊之鞟, 未得比焉. 且夫本不必皆珍, 末不必悉薄. 譬
若锦绣之因素地, 珠玉之居蚌石, 云雨生于肤寸, 江河始于咫尺尔. 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 未可呼
为余事也.”
32.7 或曰:“今世所为, 多不及古, 文章著述, 又亦如之. 岂气运衰杀, 自然之理乎? ”
抱朴子答曰:“百家之言, 虽有步起, 皆出硕儒之思, 成才士之手, 方之古人, 不必悉减也. 或有汪濊
玄旷, 合契作者, 内辟不测之深源, 外播不匮之远流, 其所祖宗也高, 其所紬绎也妙, 变化不系滞
于规矩之方圆, 旁通不凝阂于一途之逼促, 是以偏嗜酸咸者, 莫能知其味, 用思有限者,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