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研究陈寅恪最为关键的解读之处 。
许多陈寅恪研究者们, 津津乐道于他如何通晓中国历史, 甚 至热衷于了解他掌握了多少种语言, 茫然无知于陈寅恪的这种文 化传承意义上的历史担当 。
当整个中国历史从曾国藩时代转回到洪秀全脚下的时候, 其 他人也许稀里糊涂, 但这样的变化瞒不过王国维那样的先知学 者, 也骗不过陈寅恪那样的历史学家 。 这两位中国现代人文精神 的直接承继者于历史进程洞如观火 。
如果说, 王国维说出“ 先共和 、 后共产” 时还仅仅是一种预 感, 那么陈寅恪写作《柳如是别传》则完全是有的放矢了 。
相比于同时代的历史小说《李自成》, 陈寅恪以《柳如是别 传》无论是对那张历史赌桌上的大赢家还是大输家, 全都表示了 空前的轻蔑 。
行事为人十分低调 、 平日里沉默寡言的陈寅恪, 通常要么不 说话, 一说就会让专制者感到难堪 。
读完他的《柳如是别传》, 再迟钝的人也应该明白他当年为 何选择广东定居, 既不愿去北京高就, 也不愿去台湾依附国民党 。
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的陈寅恪, 却有着最具洞察力的历史眼光
和最不为专制话语所动的人文观照力量 。 并非是所有的人文学者, 都能具备这样的人格力量的 。 反观历史, 毛泽东已经成了往事, 但毛泽东现象并没有结束, 毛泽东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中国大地, 成为中国民众的一个心理情 结 。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