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卷本《灵铱》第4卷 5卷本《灵铱》第4卷 | Page 317

( 英国给不了的, 我们可以给)。
这种表态, 为当时在舆论上处于劣势的中方, 开创出有利的 局面; 另一方面, 在大陆,“ 香港大学生支持回归” 则被官方媒体 《人民日报》等作为港人渴盼回归的代表声音广泛报道, 亦在本 港亲中媒体刊登, 成了抗衡主流保守舆论的重要旗帜 。
“ 民主” 承诺所换来的舆论支持, 就这样给了“ 回归” 最后 一把推力 。
1989 年的天安门事件是中国当代史的一次急转弯, 也急煞车 般地中断了香港对于回归的浪漫想象 。
承诺“ 民主治港理所当然” 的赵紫阳被迫下台; 而发生在北 京的杀戮, 通过电视画面一帧一帧钻进港人心里 。
在这之前, 他们在香港游行 、 捐款 、 唱歌, 热切地支持天安 门广场的学生, 前所未有地认同这个青春呼唤变革的祖国; 这之 后, 他们悲愤交加, 捐血捐款给受伤逃亡的学生, 从国语学校退 学, 去中国银行大规模提款希望它垮掉, 然后集体移民 。
八九事件让香港人明白, 回归中国不只是中央领导人笑谈的“ 换旗换督”, 在一个政治独裁的中国, 必须有更具批判性的民 主自觉与行动, 才可能尽力维护“ 港人治港”。 罗永生回忆:“ 八九事件把整个香港社会都动员起来了, 香港人到那时才 真的知道专制是什么, 通过看到民主的反面, 才真的去想民主是 什么, 然后才大规模地去思考什么是政治 。 八九之后,‘ 民主’ 脱离了‘ 爱国’, 变成了一种对中国 、 中共更强的批判 。 而此时,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