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卷本《灵铱》第4卷 5卷本《灵铱》第4卷 | Page 316
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识精英与进步学生提出“民主回归”,更
少数的人提议公投式的“命运自决”。
在香港和北京之间,有过短暂的一瞬,
“民主香港”引发了共
鸣。
虽然三十年后回看,这段共鸣几乎像是错置了历史时空,尽
是美丽的误会与一厢情愿的天真。
那是1983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港元暴
跌,市民到超市抢购日用品,人心惶惶。
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鉴于事态严重,先后致函当
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信中,他们反驳主流社会对殖民
统治的眷恋,支持“民族回归”,同时要求给予香港“民主自治”,
来稳定香港局势。
港大学生会的去信中这样表述“民主治港”的要求:
“坚持港人民主治港的原则,而中国不干涉香港内部事务,
将来香港地方政府及其最高行政首长应由市民普选产生。”
谁也没想到,四个多月后,学生们竟然收到赵的回信。
1984年3月,赵紫阳复信中大学生会,承诺:“中国政府在解
决香港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一定会符合香港同胞的
愿望和利益”;5月,复信给港大学生会:“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
实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们所说的‘民主治港’,是理所当
然的。”
赵紫阳的信函在本地传媒引起轰动,“民主治港,理所当然”
被视为中国政府首次以书面方式表明对香港民主化的肯定态度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