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自由 、 民主 、 人权和法治 。
中学( 中国传统文化) 的概念是在 19 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背 景下产生的, 它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基本特征: 第一, 它是一套与 西方的自由 、 民主价值观相对立的价值体系; 第二, 它专指儒家 思想体系 。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国外开办的几百所孔子学院, 也同样表明 把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同起来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极对立, 统治 阶级提倡它和维护它, 有新知识的知识分子则否定它和批判它 。
这种对立在戊戌维新和袁世凯称帝两大政治事件前后达到了 顶峰: 因为向往“ 西法”, 才产生了康 、 梁领导的维新变法, 袁 世凯为复辟帝制发动“ 尊孔读经”, 才直接导致了陈独秀 、 胡适 等人领导的激烈反传统文化 、 高唱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
近代以来的文化之争实质是制度之争, 西学与中学的命运与
国家政治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 统治阶级执迷于传统, 知识精英热心于西学 。 当国家遭遇巨大的外部挑战 、 统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 政府就大倡西学或积极寻求西方支持, 在甲午战争之后 、 联军攻 进北京之后,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 抗日战争期间以及中苏 发生军事冲突 、 中国有遭受北方大国大规模攻击危险的时候, 都 是如此; 只要外部危机不甚严重, 或者过去, 或者缓和, 政府日 子比较好过的时候, 文化排外主义就会抬头, 传统便受到青睐 。
儒家文化能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暂且不提, 而什么是儒家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