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屆中大學生報「秋毫」 中大學生報 八九民運廿九週年特刊 | Page 12
/ 韓東方
一百萬人在廣場
八九民運氣焰最盛之際,廣場上的群眾多達一百萬。學
生 絕 食 後, 數 百 萬 市 民 參 與 了 聲 援 學 生 的 遊 行。 即 使
在 運 動 之 初,4.22 胡 耀 邦 國 葬、 反 四 二 六 社 論 及 紀 念
五 四 七 十 週 年 3 次 遊 行 中, 每 次 均 有 多 達 十 萬 人 參 與
[1] 。短短兩個月內,民眾就多次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遊
行;廣場上聚集、佔領的民眾絡繹不絕;當運動聲勢漸
漸減弱,便即有來自香港的資金增援,還有從各省遠道
而至的民眾延續佔領——我們如何理解在高壓的專制政
權下大量且持續的動員力量?
若把運動重新放置於 1989 年北京市的空間裏理解,似
乎仍有太多「恰好」:北京市的大學恰好都分佈在廣場
的西北面,方便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恰好蘊含巨大的
政治意味,使學生便利地將之佔領。本文嘗試解釋這些
巧合,並從中反映民運爆發和持續的兩個面向:過去的
政治遺產和過去的統治方式。
這
你說他應該不應該吃?
你要說不應該吃,他餓。
你要說他應該吃,
他吃的是個澀的,
是個不可以吃的東西。
我們如何理解在高壓的專制政權下大量且持續的動員力量?
本文嘗試解釋這些巧合,並從中反映民運爆發和持續的兩個面向。
12
八九民運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