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 2018年九月號 九月號 | Page 19

政會議其實最終把路線批予了九鐵,因為九鐵提出的車費比地鐵便宜, 而且雖然建造成本更高,但仍然無需政府資助。 再考慮到香港奉行「保鐵政策」,更使港鐵橫行無忌。所謂「保鐵」, 即城市規劃「以鐵路為骨幹」,優先發展鐵路以連接市鎮,巴士、小巴、 渡輪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只是用以填補鐵路未能延及的地方。因此,港 鐵公司不只是壟斷了鐵路市場,更主導了香港整個公共運輸系統,政府 的話語權自然更小。 所謂「港鐵模式」,就是由一家脫離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壟斷整座城 市的鐵路運輸。再透過「服務經營權」模式下獲批的車站上蓋物業發展 權,港鐵積累得雄厚資本(資本市值 2686 億,去年盈利 168 億),漸 漸 不再是受公眾控制的公營機構,而只是一家在香港擁有業務的跨國企業。 「港鐵模式」不是唯一的模式 「服務經營權」模式令港鐵工程更易出現問題;而港鐵上市和壟斷的本 質,又令工程問題出現後,政府和公眾無法即時了解和糾正問題。有了 這樣的理解,我們接著就可以問:港鐵跟住應該去邊度? 世界各地有多種鐵路營運模式,沒有一個主流可以供我們「照樣畫葫蘆」; 但的確甚少地方像香港般,讓鐵路運輸提供者集合了上市和壟斷兩種特 質。 譬如倫敦、三藩市和紐約地鐵都由政府部門營運。首爾、巴黎、北京(和 矛盾。( 圖片來源:James Connolly on Unsplash) 地鐵公司擴展本港的運輸基礎設施。其信心 將有助政府以最佳的商業價值,把所持有的 地鐵公司股份出售,並可使地鐵公司的信貸 評級維持在現時與政府同等的水平 [17] 。 整份公報甚至隻字未提「公眾利益」、「監督」或「制 大部分中國城市)採用國有企業的模式,唯一要對之負責的「投資者」 就是政府。也的確有上市公司營運的「私鐵」,但一家獨大者甚少,如 東京有京急電鐵、京成電鐵等七間私鐵公司,再加上交通局和特殊會社 (日本和東京都政府共同出資的公營機構)提供相互獨立的服務。 我們無法蓋棺論斷公營或私營、企業化或政府部門經營哪種模式最為理 想,只能參照其他地方的做法,嘗試為港鐵的「下一站」提供一些想像 的空間。 回購港鐵只是簡化了討論 衡」。 港鐵的行為模式於是更像是一家全私營企業。這從港 鐵如飢似渴地向國際市場擴張就可見一斑——至今, 港鐵已透過子公司和合資的形式,參與興建和營運墨 爾本都市鐵路、斯德哥爾摩地鐵、倫敦橫貫鐵路和悉 尼西北鐵路等,務求牟取更大利潤。 沙中線的自我教訓 第二個令港鐵藉以「失控」的因素,是壟斷。香港的 鐵路市場由港鐵一家公司獨佔,這意味著政府將來要 興建鐵路,必定會交予港鐵營運。港鐵並不擔心工程 問題,或拒絕政府的種種要求會令它在下次競標時失 利。競爭的重要性,在於它令政府在招標時有空間介 入,以平衡公眾和商業利益。 最能反映這一點的,正是 2000 年的沙中線競標。當 年兩鐵尚未合併,分別就沙中線路段提交了標書。行 港鐵公營化或許是其中一個出路,但我們必須回應公營機構傾向低效、 僵化的問題。如紐約地鐵即由紐約市公共運輸局營運,一直以來因為服 務質素極低而惡名昭彰。除了月台、車站等設施破舊外,地鐵的準時率 只有 65%,垃圾也是隨地可見,甚至曾有老鼠爬到乘客身上。紐約市民 曾多次要求加裝幕門,防止墮軌事故,運輸局卻因成本太高而拒絕 [18]。 再參詳鐵路公營的地方的歷史,鐵路服務似乎都只是被迫公營化。三藩 市電車服務本由舊金山聯合鐵道公司經營,但該公司於 1906 年三藩市大 地震損失慘重,不願配合政府將電車服務延伸至城市的西部。故此,市 政府才被迫於 1912 年組成美國首個公共企業:三藩市城市鐵路。這展開 了美國各地電車國有化的浪潮,原因是 1920 年代一戰後汽車開始興起, 人口的擴散亦意味著鐵路成本效益愈來愈低。私鐵公司相繼失去投資者, 破產後只能由政府接手 [19]。 在香港,黃浩銘、田北辰、關焯照等人都曾倡議「回購港鐵」,但這只 是解決方案的前半部。當年政府透過「地鐵食九鐵」推行全面私有化, 國際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