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为 一 位 耕 耘 不 辍 的 教 育 工 作 |
有没有一种可能, 在我们自己身 |
UIC 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的宽容, 这本身 |
者, 许嘉璐先生对 UIC 这个年幼稚子无 |
边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校品种, 把 |
就是一种很大的支持 。 在政府层面, |
疑是偏爱的 。 他出现在 UIC 的每一个重 |
别人在课程设置 、 教育方法 、 管理机 |
UIC 也同样受到了礼遇 。 对此, 许先生 |
要时刻, 更不吝给予赞美之词, 例如引 |
制 方 面 的 好 东 西 引 进 来? 答 案 在 |
也心存感激 。 |
用率颇高的两句话:“ UIC 的成立将为 |
2003 年终于有了 。 这一年, 在许嘉璐 |
“ 要知道 UIC 当年申请办学的时 |
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如果 |
先生的推动和参与下,《中外合作办 |
候, 是全国中外或香港与内地合作办 |
我年轻 50 岁, 一定会报考 UIC”。 |
学条例》颁布实施 。 次年, 北京师范 |
学的第二家, 第一家是宁波诺丁汉大 |
第一句出自 2005 年许嘉璐先生在 |
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 |
学 。 一个新生事物怎样允许她出生, |
UIC 成立暨奠基典礼上的致辞, 第二句 |
2005 年 4 月, UIC 获国家教育部特批成 |
以后又怎样爱护她 、 帮助她 、 管理 |
则是 2010 年学习资源中心( 图书馆) |
立, 成为国内首家内地与香港合作创 |
她, 这些都没有经验 。 但是, 教育 |
落成时许先生的感慨 。 如果说, 前者 |
办的高校 。 |
部 、 广东省政府以及珠海市政府顺当 |
饱含着许先生对 UIC 的期许, 那么后者 |
“ 像 UIC 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办晚了 |
地通过了审批手续 。 每一次 UIC 有需 |
则道出了他在办学五年初见成绩后的 |
一些, 这不是后悔, 因为如果中国改 |
求, 三级政府都能按照法律法规, 尽 |
欣慰 。 |
革开放不到一定阶段, 如果教育事业 |
力支持 、 给予方便 。 例如, UIC 新校园 |
那么, 当 UIC 跨越了第一个十年节 |
发展没有遇到困惑, 就不会有中外合 |
的 300 亩地就是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 |
点, 许嘉璐先生又会给出怎样的评语 |
作办学及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 我们 |
持, 他们也希望这所大学能给珠三 |
呢? |
要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这是时 |
角 、 中国乃至世界, 培养高素质的优 |
代赋予的, 不由人做主 。” 许先生说 |
秀人才 。” |
|
UIC 的创办是时代 |
道,“ 希望 UIC 的孩子们认识到这个机 |
|
赋予的使命 |
遇来之不易, 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应
该珍惜 。”
一方面中国内地高等教育有迫切
|
现代大学有三个趋向:
个性化 、 国际化 、 社区化
|
许嘉璐先生在北师大从教五十六 |
改变的需求, 另一方面香港浸会大学 |
|
年, 其间曾经从政, 但始终没有离 |
也在思考为祖国的教育做一份贡献, |
身处于一个多元开放的世界, 所 |
开讲坛 。 他多次出访五大洲国家和 |
大家不谋而合, UIC 应运而生 。 |
有大学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趋向, 以 |
港澳台地区, 走得越远, 越深刻地 |
UIC 从设想到创立再到办学, 首先 |
应对当下和未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 |
感受到, 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 用 |
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 |
化 。 在许嘉璐先生看来, 现代大学基 |
他自己的话说,“ 跳出原有体制的 |
两个母体 。 浸大在教学资源 、 人力资 |
本都具有三个趋向: 个性化 、 国际 |
框架, 我开始思考怎样推动中国教 |
源和经验方面, 都给予了 UIC 很多支 |
化 、 社区化 。 |
育的改变 。” |
持, 而北师大的校领导和教授们对 |
“ 第一是个性化, 就是每个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