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first Magazine | Page 24

“我们要做出这样 一种博雅教育:以中国 的文化为主体,广泛吸 取世界各国所有好的东 西,让孩子们既博又 雅。” 2009年3月,许嘉璐颁发以他名字命名的首届全人教育奖学金给一名香港学生。 摄影:贾朔 Prof Xu Jialu presents a Hong Kong student with the first Prof Xu Jialu Whole Person Education Award in March 2009. Photograph: Jia Shuo 作为一位耕耘不辍的教育工作 者,许嘉璐先生对UIC这个年幼稚子无 疑是偏爱的。他出现在UIC的每一个重 要时刻,更不吝给予赞美之词,例如引 用率颇高的两句话:“UIC的成立将为 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如果 我年轻50岁,一定会报考UIC”。 第一句出自2005年许嘉璐先生在 UIC成立暨奠基典礼上的致辞,第二句 则是2010年学习资源中心(图书馆) 落成时许先生的感慨。如果说,前者 饱含着许先生对UIC的期许,那么后者 则道出了他在办学五年初见成绩后的 欣慰。 那么,当UIC跨越了第一个十年节 点,许嘉璐先生又会给出怎样的评语 呢? UIC的创办是时代 赋予的使命 许嘉璐先生在北师大从教五十六 年,其间曾经从政,但始终没有离 开讲坛。他多次出访五大洲国家和 港澳台地区,走得越远,越深刻地 感受到,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用 他自己的话说,“跳出原有体制的 框架,我开始思考怎样推动中国教 育的改变。” 22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我们自己身 边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校品种,把 别人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管理机 制方面的好东西引进来?答案在 2003年终于有了。这一年,在许嘉璐 先生的推动和参与下,《中外合作办 学条例》颁布实施。次年,北京师范 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2005年4月,UIC获国家教育部特批成 立,成为国内首家内地与香港合作创 办的高校。 “像UIC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办晚了 一些,这不是后悔,因为如果中国改 革开放不到一定阶段,如果教育事业 发展没有遇到困惑,就不会有中外合 作办学及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我们 要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时 代赋予的,不由人做主。”许先生说 道,“希望UIC的孩子们认识到这个机 遇来之不易,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应 该珍惜。” 一方面中国内地高等教育有迫切 改变的需求,另一方面香港浸会大学 也在思考为祖国的教育做一份贡献, 大家不谋而合,UIC应运而生。 UIC从设想到创立再到办学,首先 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 两个母体。浸大在教学资源、人力资 源和经验方面,都给予了UIC很多支 持,而北师大的校领导和教授们对 UIC这样一个新生事物的宽容,这本身 就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在政府层面, UIC也同样受到了礼遇。对此,许先生 也心存感激。 “要知道 UIC当年申请办学的时 候,是全国中外或香港与内地合作办 学的第二家,第一家是宁波诺丁汉大 学。一个新生事物怎样允许她出生, 以后又怎样爱护她、帮助她、管理 她,这些都没有经验。但是,教育 部、广东省政府以及珠海市政府顺当 地通过了审批手续。每一次UIC有需 求,三级政府都能按照法律法规,尽 力支持、给予方便。例如,UIC新校园 的300亩地就是珠海市政府的大力支 持,他们也希望这所大学能给珠三 角、中国乃至世界,培养高素质的优 秀人才。” 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原来人们认为只在于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 专业设置,其实不尽然,管理、氛围以及专业都 广泛吸取世界的好东西 该有自己的特色。第二是国际化,即使欧美大学 已经和世界其他地方有了密切联系,现在也在努 力走向国际化。这里的国际化兼顾东方和西方, UIC从创校之初就怀着办成一流博雅型大学的 思考、研究全球问题。第三个趋向是社区化,就 理想 ,十年办学,不忘初心。“我们要做出这样 是学校要走出校门,进入社区、为社区服务。” 一种博雅教育:以中国的文化为主体,广泛吸取 许先生以UIC为例说明,“成立至今,我体验 世界各国所有好的东西,让孩子们既博又雅。” 了很多由学生主办的很有创意的活 许嘉璐先生如是概括。 动,这些活动不仅舒缓了学习的压 在他的理解,“博” “太过内地化,就会 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也就 是广博,让学生能够有广 是UIC说的全人教育、四维教育、 泛的知识和最大的视角; 没有独特的风格;完全按 博雅教育,这三者合起来,UIC的 “雅”是高尚,精神的高 香港模式办,又会不合国 特色和个性开始渐渐显露出来。” 尚,举止的高尚,生活的 而对于UIC这个内地和香港两 高尚,要培养孩子视野广 情。因此,我们只能立足 地联姻的新生儿,怎样在保有个性 阔,知识丰富,又有高尚 珠海,尽力为当地社群做 化和国际化的同时做好社区化,无 的追求,快乐幸福地度过 好服务。” 疑是一个新课题。“内地和香港在 一生。实现这样的目标, 处理事情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包 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同学 括法律法规在内。太过内地化,就 们长时间的摸索和努力。 会没有独特的风格;完全按香港模式办,又会不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评议,这 合国情。因此,我们只能立足珠海,尽力为当地 种评议本身就是财富,我们可以广收博取、兼收 社群做好服务。这是京港融合的切入点。” 并蓄。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包容,多元之间相互 UIC学生时常去珠海当地的中小学、福利院做 学习、彼此补充。” 义工;学校在社会管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 多方面为珠海政府建言献策、提供培训;毕业生 教授治校: 也会留在珠海工作或创业等等。许先生强调说, 管好大事,兼顾效率 “社区化是未来大学必走的一条路。” 现代大学有三个趋向: 个性化、国际化、社区化 身处于一个多元开放的世界,所 有大学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趋向,以 应对当下和未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 化。在许嘉璐先生看来,现代大学基 本都具有三个趋向:个性化、国际 化、社区化。 “第一是个性化,就是每个大学 在2015年11月第八届中美博雅教育论坛上,许嘉璐与欧柏林学院等大学 代表在合影前交谈。 摄影:刘勇 Prof Xu Jialu shakes hands with the representatives of Oberlin College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t the 8th Sino-American Liberal Arts Forum in November 2015. Photograph: Simon Liu 近年来,“教授治校”和“去行政化”成为 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搜词。大家都在探索:教授 如何在治校上发挥更大作用?而在UIC这个行政色 彩本来就不浓的学校,教授治校更关乎学校的管 理模式。 对于这个问题,许嘉璐先生也有自己的看 法。“在我访问欧美的顶尖大学时,发现他们也 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家都了解,教授的个性很 强,都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如何兼顾效率?我理 解的教授治校应该是教授管大事,因为每位教授 都有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任务,时间不充裕。比如 UIC,由教授组成负责不同领域的委员会,在大事 上做出决议,提供给校长抉择,领着行政人员去 做。我想这就达到了教授治校。” 当被邀请对UIC第一个十年给予简短评价时, 许嘉璐先生稍稍停顿后说道,“中国的高等教育 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不能心急,改革涉及 到观念,观念体现在习惯上。我期许的 UIC不仅要 培养内地、香港和世界需要的人才,我还期望产 生更大的效应——推动内地高校的改革。这个愿 望目前还没有达到,但是UIC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对照参考的学校会越来越多,我对我的期望是有 信心的。”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