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卷本《灵铱》第4卷 5卷本《灵铱》第4卷 | Page 65

虽然只有三十出头,他的确就是国民党的“教父”。 民国成立后,是他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 并宣扬公开合法的多党竞争,通过选票赢得政权,而孙中山则仍 然随时准备“继续革命”。 孙中山和宋教仁之争不只是关于总统制、内阁制的模式之争, 而是关于宪政民主和暴力革命的基本路线之争。 孙中山也主张宪政,但是他的宪政首先是建立在暴力革命扫 除一切军阀势力的“军政”基础上,然后还要经过一党独裁下的 “训政”,而宋教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愿意和袁世凯等旧势力妥协 合作,走“体制内”的议会民主道路。 事实证明,宋教仁路线在中国是可以成功的。 在 1913 年的国会大选中,他领导国民党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 党,大有建立内阁、问鼎总理之势。 假如以此渐进理性的道路发展下去,中国未尝不能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成功实施二元首脑的宪政国家。 可惜,罪恶的子弹打破了中国的宪政梦。 凶手究竟是谁已不重要,刺宋案的元凶嫌疑不仅有袁世凯, 而且也有国民党内的激进革命派。 在一个政治游戏规则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宋教仁之死或许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他的死宣告了国民党和袁世凯的决裂和 第三次宪政机会的破灭。 虽然宋教仁临终前致袁世凯的遗言中表达了和平合作的殷切 期望,但是已无力回天。 65